阅读之于个人,如漫漫人生里的灯盏,照亮奋斗之路;阅读之于社会,如历史进程中的星光,辉映壮美的文明之宏。为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提高人文素养,建设墨香校园,2025年3月27日19时,公共管理学院第二十七期研究生读书分享会在南校区艺术楼会议室B4001举行。本次活动由研究生会学术创新部张忆楠同学主持,王欣云、王祥、辛妍三位同学分享读书心得,李博、杨丽新两位老师应邀出席并点评,另有行政管理方向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参会。
本次“同读一本书”分享会的书目为费孝通所著的《乡土重建》。《乡土重建》是费孝通20世纪40年代的杰作,阐述了农村、城镇与都市的关系。本书讨论了农村土地、乡村人口和产业发展等问题,指出了“差序格局”和“皇权与绅权”的关系,分析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问题与困境,探寻了乡土工业新形式并进行乡土重建的现代社会转型。

2023级硕士研究生王欣云同学分享了本书的第一部分。王欣云同学结合公共管理视角,围绕城乡断裂、双轨政治、保甲制等核心问题进行解读与分析。她认为,乡土社会以血缘和熟人网络为基础,而现代国家治理强调法律与科层制,二者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这种城乡断裂不仅影响经济发展,也深刻塑造了治理模式。同时,在乡村治理中,双轨政治表现为地方自治与国家行政体系并存。保甲制则是当时国家加强乡村控制的制度,其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难以调和乡村社会的自治传统。

2024级硕士研究生王祥同学分享了本书的第二部分。他深入剖析了乡村面临的困境,如人才流失、土地分配不均、传统小农经济受限以及地主阶层功能局限等问题,探讨了现代工业技术下分散式乡村工业的发展路径,为公共管理提供了多维度的启示。王祥同学依据书中内容,从公共管理的视角理解乡土重建中的问题及其对于时代的启发。

2024级硕士研究生辛妍同学分享了本书的第三部分。辛研同学深入分析了中国乡村转型的核心路径,提出了“乡土工业的新形式”,强调了传统手工业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如发展合作社与小型工厂,既保留了乡土特色,又提升了生产效率。值得注意的是,《乡土重建》在论述“自力更生的重建资本”时,主张通过内部资源整合和外部政策支持,实现乡村经济的自我造血,减少对外部资本的依赖;在强调“节约储蓄的保证”中,通过集体积累和节俭文化,呼吁建立可持续的消费与储蓄机制,为乡村长远发展奠定物质基础……这些观点在今天仍对乡村振兴具有启发意义,展现了费孝通先生对乡土社会转型的深刻洞察。

杨丽新老师和李博老师对三位同学的分享内容进行了点评。杨丽新老师强调,学生研读经典著作时,不仅要有个人见解,还需对著作整体思路进行系统性梳理。他指出要聚焦问题,读书时应关注某个问题深入研究以提升自己,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在读书中收获更多成果。他鼓励同学们深入研读乡土社会相关著作,并结合西方社区理论进行中西比较,以拓展自己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同时,要明确读书目标和方法,定位读书目标,带着问题意识、有针对性地读书以训练逻辑。读完书后,可对感兴趣的点进行拓展,了解相关知识点,实现自我成长。

李博老师表示,在阅读过程中要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和核心思想,积极寻找与之对立的观点,通过观点之间的碰撞和比较,发现冲突与矛盾。李博老师指出,《乡土重建》这本著作阐述了乡村经济的发展路径,探索了与之相契合的经济发展模式及工业发展模式。同时,该书对中西方城市化进程中资本的原始积累进行对比,通过描述人口流动过程,揭示了社会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双向作用。另外,李博老师主张从政治角度、社会流动角度、思想转变角度对书中内容进行深入思考,以达到最佳的读书效果。

读书分享会的长期举办为学院师生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有效提升了学院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学习能力。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方能积蓄能量、筑梦未来。期待更多同学借此平台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