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度解读国家最新民生政策,明晰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方向,2025年11月6日上午,我院社会保障科研团队在玉泉校区艺术楼G4005会议室开展集体政策学习会,本次学习围绕《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展开,对政策精髓、实践路径与学科担当进行探讨。学习会由劳动与社会保障系主任陈旖旎主持,社会保障科研团队教师及本、硕、博学生近40人参加。

本次集体政策学习由社会保障科研团队负责人、副院长安华教授领学。安教授系统解读了政策的出台背景、核心要义与创新亮点,梳理了未来民生工作的实现路径,总结了社会保障未来的研究方向,并强调了社会保障学科在增进人民福祉进程中肩负的使命与担当。

在交流研讨环节,与会师生踊跃发言,结合各自研究方向分享了学习体会。王晓东教授提出,社科研究需杜绝“短平快”,应具备前瞻眼光,扎根现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苏敏教授聚焦数智医疗与老龄化,探讨了如何构建适老化的医疗服务体系以跨越“数字鸿沟”。宋娟副教授认为,社保研究应推动制度从“数量普惠”向“质量提升”转变,并以系统思维审视公平、均衡、普惠、可及四大维度间的内在联系。李杰老师指出,文件中关于普惠托育、流动公共服务等内容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选题与论文方向。杜孟其老师强调,资源分配应精准呼应群众“急难愁盼”,这是青年学者在教学科研中需重点思考的议题。潘瑶老师关注到养老服务政策从“兜底”到“普惠”的表述变迁,以及居家社区机构养老融合的新趋势。韩慧老师提出,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仍有大量实践与研究的空间亟待探索。陈旖旎老师分享了在老年人信息贫困和医疗健康资源配置等领域的在研进展,表示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科魅力是能够运用专业智慧将学术研究融入国家民生发展,将顶层设计转化为可操作的落地方案。
博士生王邹恒瑞认为,养老服务供给应依据老年人健康状况进行精准分层,避免资源浪费。硕士生汤玮萱关注到社区嵌入式养老的资源闲置问题,认为需精准匹配服务能力与市场需求。本科生白雪从“只跑一次”等具体案例中,体会到公共服务从量到质的提升,指出毕业论文可以聚焦社会保障的公平性议题。

本次政策集体学习会加强了师生对中央民生政策的理解,激发了将学术研究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的热情,为未来我院社会保障学科的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注入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