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讨智能时代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中国式养老的经验、机遇与挑战,促进国内学界从理论和经验层面加深对智能时代中国式养老的理解,4月19日—20日,由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江苏省人口学会联合举办的“智能时代的中国式养老: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成功举办,我院曹淑芹教授带队参会。

在分论坛一“中国式养老的内涵与特征”现场,我院博士生针翔宇分享汇报“建构中国养老服务自主知识体系的逻辑、问题与路径”,认为养老服务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建构中国养老服务自主知识体系具备完整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中国养老服务知识发展脉络表明,自主的概念、自主的理论、自主的方法是建构中国养老服务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问题与重要抓手。立足中国国情,应通过养老服务学科体系、养老服务学术体系、养老服务话语体系的建设,建构起既符合我国实际,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养老服务自主知识体系,引导、规范和服务蓬勃发展的养老服务事业。

在分论坛五“农村老龄化与养老问题研究”现场,我院硕士生孙颖分享汇报“农村养老服务供需适配性研究:基于服务质量缺口模型分析”,她基于服务质量缺口模型,分析了农村养老服务中供需之间的适配性问题,发现农村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是应对人口老龄化、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目前,供给侧难以满足农村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农村养老服务面临供需错位、资源分配不均等严峻问题。该文从农村养老服务供需的适配性角度出发,运用服务质量缺口模型,系统分析农村养老服务供需适配性不足的成因,并提出以满足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为导向的优化路径,旨在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现状、提升农村养老服务的质量、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在分论坛八“养老服务改革与普惠养老”现场,我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高云飞分享汇报“三位一体医养结合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他通过运用政策文本分析法,指出当前“三位一体”医养结合模式存在功能定位模糊、“多头管理”与“多头不管”、供需不匹配等问题,主要原因包括管理责任碎片化、政策执行不力和发展阶段限制;并提出转变观念定位功能、加强立法监督、健全供给体系等对策。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学术能力培养,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类实践平台,助力学生科研思维、技术与能力的提升。本次本硕博学生以文会友参会是我院系统性培养机制和梯度化成长路径的现实体现,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学术创新力与实践转化能力。未来我院将不断优化学生培养模式,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供学术支持,持续培育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